Post

随记:我们如何定义友情

时隔四个月重新更新了博客。最近自己过的实在有点忙,身体也不怎么好,事情也多。难得忙里偷闲,突然思考起了之前初中很喜欢考虑的问题:我们到底如何定义友情。
个人认为”曾经的朋友”是个假命题。真正的朋友永远不会被冠以”曾经”前缀。(当然界定曾经与否,标准不是看聊天的频率。)
很喜欢我一位从小学认识到现在的朋友的话:”真正的朋友也许不会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但一定会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出现。”,原文我早已忘记了,但差不多这个意思吧,不然我也不会感动并记到现在。我觉得真的很对。
以前一直没法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什么意思,现在终于有点懂了,感觉自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如何定义朋友。也许有人要说,曾经的朋友也应该是朋友,因为人是会变的,我不敢苟同。
一个人不管怎么变,所谓”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其变化趋势必然出自自己的认同。而认同出自认知,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成长环境与教育,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底色和根本认同是基本不会变的。再怎么成长,变的也只是处世手段和思维方式,而最核心的认同一直作用于成长这一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个”掩饰”的概念。我觉得人其实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变化而不由自主地做一些被动适应的掩饰,以此隐藏自我最本性的东西,导致这个人看起来当下是顺应某个环境或潮流的。毕竟人是群居动物,掩饰的意义是让人有一个心理暗示:我并不孤独。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似乎很多时候的掩饰都是无效掩饰,因为说到底根本不需要去适应所谓环境,只不过是乌合之众;只会让你交到本就不该交的朋友。
所谓”曾经的朋友”,也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人不由自主地去掩饰自己,尝试蒙蔽自己的本心,然后对一些人产生了违背自己本心的认同,而自己浑然不知,莫名其妙变成了朋友;到底是鱼肉朋友还是真朋友,谁知道呢。而在与他人深交过程中,慢慢放下戒备,放下掩饰包袱,暴露出了双方的本性,发现并不匹配,其实反而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为什么知音难觅吧,因为掩饰很多时候已经掩盖掉自己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了。儿时的玩伴往往能玩很久:我们在岁月中学会了圆滑处事,很多时候却忘记了自己是谁。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合理性,因此也可以体现。现在想想实在是很羡慕这样的状态。这是非常自然且舒适的、无需刻意的维护一段友谊,根本无需刻意掩饰。这样的朋友存在的意义是让自己越来越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也只有真正性情得以啮合之人得以净化自我心灵胜任这一工作。可惜这样的人在当下这个时代,实在是更难找到吧。古人的生活远远没有现代人那么复杂,他们对君子之交的理解,一定超过我们这代人几倍。

所幸自己还是很有一些这样的朋友的,顿感自己非常幸运。认识了接近两千天的、三千天的;三次元也有,二次元也有。于是又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啊。明明是最虚无的东西,有些人却在互联网上最为真诚:也许是已然披了一层伪装,所以自己无需再在本心层面上再做刻意掩饰。我有好几个朋友是互联网认识的,面基以后依然保持不低甚至很高的好感,这样似乎也能解释的通。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争取得来的,而是在各自奔跑的道路上遇见的。”

很混乱的理论,思想并不成熟。随心而作。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